咖啡豆就像水果,實際上也是。它的奇妙之處,在於好的咖啡,可以同時表現出許多水果,乃至各種美好食物的味道。為了方便描述咖啡繁複的風味,我們通常會使用類比的方式,例如喝起來「像是有鳳梨的酸甜」、「類似檸檬的清香」;同時會分成幾個範疇討論:

 

香氣 Fragrance and Aroma

 

咖啡帶來的香氣,可以概分成兩種,剛研磨好,沖煮前的咖啡粉,所散發出來的稱為「乾香氣(Fragrance)」。沖煮後,咖啡盛在杯子裡,聞起來的香味,則是「濕香氣(Aroma)」。

 

 

濕香氣

來爐鍋咖啡喝單品,眼尖的你會注意到咖啡壺旁,另外有一個烈酒用的Shot杯,裡面其實就帶有一點剛才煮的咖啡液,用意是在方便感受這一杯咖啡的濕香氣。

 

乾香氣

有些店家,則會在沖煮前,將磨好的咖啡粉以杯子裝好,端到客人的面前。用意也是在邀請你聞聞看這杯單品的乾香氣。這個時候,絕對不要慌張,請試著輕搖杯子,隨著杯子的搖晃,很容易就能體驗到乾香氣,具有微妙的、不同的層次。

 

 

酸質 Acidity

 

咖啡在樹上時,是紅黃橘綠,長得很像櫻桃的果子,因此又稱為「咖啡櫻桃(Coffee Cherries)」,果肉的味道,嚐起來酸酸甜甜,我們每天拿來喝的咖啡豆,則是咖啡果內部的種子。在後製處理的過程,天然的水果風味,會被鎖在咖啡豆裡面。

 

酸質的類比

因此,酸質是咖啡豆非常重要的風味之一,酸質強度的分辨方向,通常是類比水果酸,由弱到強大概是蘋果酸、葡萄酸、水蜜桃酸、柑橘酸、李子酸、草莓、烏梅、黑莓、覆盆子、水果醋、米醋酸。

這個字會之所以翻成「酸質」,因為它不僅是單純的酸度強弱,還包含了上述各種酸所帶有的屬性與質感。

 

 

醇厚度 Body


一般使用在品嚐紅酒的時候,用來形容酒體的厚實、單薄的名詞,在這裡借來形容咖啡的醇厚度。可以搖晃咖啡杯,看著咖啡附著在杯壁上,滑下來的速度,來判斷咖啡的醇厚度。醇厚度薄至厚的描述類比,可以用水、牛奶、米漿來形容。越是醇厚的咖啡液,所富含的溶解物越高,咖啡油脂也越多,在口腔中的存在感就越高。

 

 

風味 Flavor


風味如果不是用來泛稱,則指的是有別於其他範疇的味覺感受。亦即不是香氣、不是酸質、不是醇厚度,等等。它可以包含很多種,例如巧克力、蜂蜜、牛奶、堅果、核果、藥草,燻製品,甚至是皮革、剛收割過的青草等,特別的味道。

 

風土特色、地方之味

既然提到了咖啡的風味,那麼,不能不提的就是“Terroir”。這個名詞來自於葡萄酒,中文通常翻為「風土特色、地方之味」等,指的是「生長環境帶給農產品的正面風味,且難以在其他地方複製」。

氣候、海拔、日照、水文、土壤、微生物與周遭植物的組成,在每個地方都不同,因此,每個產區,甚至產區之內,都會有差異,地方之味是在地的。舉例來說,曼特寧的藥草、草本、泥土味,就是源自蘇門答臘的獨特標誌。

 

 

後韻 Aftertaste


咖啡通過喉嚨以後,存留在齒頰、口腔的味道。這個世界上,存在某些有趣的單品,和茶一樣會生津回甘,甚至擁有茶般的尾韻。因此,可以試著在喝完一口單品後,搭配一口白開水,也許就會得到附加的驚喜。

 

 

均衡 Balance

 

這裡的「均衡」指的是咖啡風味的分布,前段的香氣,中間的口感,後段的餘韻,分布起來是否平均。如果有某幾項特質過於突顯,即使喝起來是好喝的,也不一定能算是適當的均衡。簡單來說,一杯均衡的咖啡,要有豐富的前段香氣、厚實滑順的口感,與綿長的餘韻,整體飲用的經驗要能是舒服的,才能算是有均衡的表現。

 

 

自己喜歡最重要


是的。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,咖啡做為一種飲品,「風味的表現,經常取決於個人主觀感受」這件事。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經驗都不一樣,喝到的感覺或多或少會有差異。每一杯咖啡的表現也都不一樣,覺得好喝最重要。購買咖啡豆的時候,有一些方法可以讓自己買得放心,也買得開心:

  • 盡量選擇本地新鮮烘焙的店家
  • 告訴店家自己所喜歡的風味,或是想要喝到的風味是什麼
  • 現場點一杯,感覺一下

相信夠專業的店家,絕對可以給你十分恰當的建議喔,讓我們一起航向奇妙的單品世界吧。